小学语文如何在课堂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如何在课堂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情感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以境引情

  • 巧妙导入,以趣生情
    • 好的开头对于一堂课至关重要,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问题或者与课文相关的小活动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情感。这能为整堂课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
  • 营造贯穿课堂的情境
    • 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如历史场景、自然环境等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比如在教授描写自然景色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描述景色的美妙之处,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环境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等。

二、挖掘课文情感因素

  • 找准动情点
    • 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例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等都可作为动情点。恰当选择动情点,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

三、优化语言的情感性

  • 用导语带入学习状态
    • 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够把学生带进学习状态。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可以设计与秋有关的诗句导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学习。
  • 通过朗读唤起共鸣
    • 采用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美读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在朗读时通过声音节奏等让学生品味情调、明确情理、激扬情怀,融入作品意境之中。比如朗读《荷塘月色》时,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特定的情感。
  • 讲述和品析激发情感
    • 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如在《包身工》一课中,通过讲述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地。并且在讲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

四、教师发挥自身影响力

  • 倾注深厚情感
    • 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尊重学生对教师的神圣感和信任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用爱心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 运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
    • 教师不仅用语言,还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非语言行为与学生交流,进行情感传递,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五、尊重学生差异

  • 面向全体学生
    •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点,语文老师不能偏重某个学生,应面对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学习本身的特点,学生成绩可能差别较大,这可能是学习要求、教学方式、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教师要依据语文学习规律,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好课堂教学及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 降低要求并鼓励困难生
    • 对于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和要求。在学习任务安排上适当降低要求,给他们时间准备,鼓励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放大对他们小进步的表扬,引导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喜爱之情。

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多媒体增强直观感受
    • 利用多媒体将自身具备的构图、色彩和音乐方面的美,把课文中的因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查找贴合词意的画面制成幻灯片,配以课文录音并链接播放,让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强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文章的诗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情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