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期间饮食生活常识?

锻炼期间的饮食生活常识
一、锻炼前的饮食注意事项
(一)进食时间
- 提前规划很重要:如果在早上锻炼,需要在锻炼前至少一小时早起吃早餐,这样才能进行充分的锻炼。如果是大餐,在运动前至少三到四个小时吃;小餐或小吃,在运动前大约一到三个小时吃。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运动前吃太多导致感觉乏力没有动能,吃太少又无法在锻炼期间保持强烈活力的情况。
- 特殊情况考虑:例如晨练前,老年人可以喝杯蜂蜜水提供能量,中年人及年轻人早晨起来可先吃一些水果提供少量能量后再去锻炼。
(二)食物选择
- 健康早餐推荐:研究表明,运动前进食或饮用碳水化合物可以改善锻炼的耐力,能够让你锻炼更长时间或更高强度。健康的早餐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如果是晨练,要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最好食用少量奶制品、谷类、水果、饮料等。
- 适合运动前的加餐(有氧运动为例):进行有氧运动如远足、骑车等前,可以来顿加餐,宜选择脂肪和含糖量较低,蛋白质适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用杏仁乳、香蕉和浆果制成的奶昔,并建议在有氧锻炼前60 - 90分钟内食用,以便充分消化,为肌肉工作提供能量。
- 力量训练前的饮食:在从事力量训练1 - 2小时前,可以吃1份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均衡的正餐,并为训练准备充足的饮用水。碳水化合物有助防止肌肉被分解和减轻疲劳感,而蛋白质有助调节生长和修复肌肉。
(三)水分补充
- 锻炼前的补水:在锻炼前的两到三个小时内,喝大约2到3杯(473到710毫升)的水。但不要运动前才赶快喝水,因为容易造成肚子有沉重感,影响运动表现或造成不舒服。另外,有不同体质的人对水分需求不同,例如怕冷、小便多的痰湿体质不需要喝太多,燥热、阴虚体质则需要比一般人补充更多水分,可先看中医了解自己体质后适时补充水分。
二、锻炼中的饮食注意事项
(一)食物补充
- 小餐或零食的选择:大多数人可以在运动前和运动中间吃小点心,关键是自己感觉舒不舒服。如果锻炼持续时间少于60分钟,运动前吃的零食可能不会给你额外的能量,但可以防止分散饥饿感;如果锻炼时间超过60分钟,可以在锻炼期间加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饮料,如运动饮料(进行力量训练超过1小时也可选择运动饮料补充能量)等。
(二)水分补充
- 锻炼中的补水频率和量:在锻炼期间,每15至20分钟饮用约1/2至1杯(118至237毫升)的水。另外,喝水方式也有讲究,用杯子喝不建议直接就着瓶口喝水,以免大口灌水不小心被呛到,可将水倒入杯子后再小口喝,或是选口径较小的水壶(口径以不超过10元硬币大小较为适中);天气热想喝冰水解渴时,肠胃不适者最好避免,有气喘、胃痛、经痛等问题者,喝冰水易加剧或诱发症状,从中医观点来看,跟体温差不多的温热开水最适合被人体所吸收;不要等到口渴后才补充水分,因为此时往往身体已经缺水了。
三、锻炼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一)进食时间
- 合理的等待时间:运动后血液集中在锻炼部位,此时肠胃代谢速率变慢、吸收变好,宜至少间隔1 - 2小时再进食,以免消化不良及变胖。但如果运动后真的很饿,可以先吃点水果,因水果热量较低,且可补充糖分、水分和钾离子等,以水分多水果为佳,如西瓜、香瓜、柳橙、橘子等,别吃质地绵密、热量高水果如香蕉,且份量控制在1 - 2个拳头大,或吃洋菜冻、杏仁豆腐等低卡路里的点心。
(二)食物选择
- 营养搭配:为了帮助肌肉恢复并更换它们的糖原储备,如果可能的话,在运动后两小时内吃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膳食,例如酸奶和水果、花生酱三明治、低脂巧克力牛奶和椒盐脆饼等。如果是力量训练结束后的1小时内,可以喝1杯含有20 - 25克蛋白质的乳清蛋白质奶昔,因为在力量训练时,肌肉承受了压力和撕裂,需要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来修复。
- 避免某些食物:运动后不宜吃鱼肉等酸性食物,鱼肉等食品属于酸性食物,运动后即食用这些酸性食物,会使体液更加酸化,不利肌肉、关节胀感和身体疲劳感的解除。专家建议,运动后应多吃一些水果、蔬菜、豆制品等碱性食物,以保持人体内酸碱平衡,达到消除运动疲劳、保持健康的目的。
(三)水分补充
- 根据体重补充:锻炼后每运动一磅(0.5千克)体重,大约喝2至3杯(473至710毫升)水。另外,如果从事剧烈运动后,出现疲倦、没胃口情形,不一定要喝运动饮料,可以在600c.c.开水中,加入约半茶匙盐,同样可达到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效果,若想提升口感和抗氧化,还可挤1/4颗柠檬汁,而且柠檬汁能够帮助消化,分解体内毒素,有助排毒;发烧、腹泻易缺水、胃口差时,可买运动饮料或电解质补充液,不过这只能缓解,并不能治疗,生病还是应就医。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