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怎么办

孩子数学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怎么办

一、培养数学思维

(一)对比和测量思维

  • 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在孩子脑海中引入比较和排序概念,像按照大小、长短排序等,并且让孩子通过测量确定大小、长短,这有助于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为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逻辑思维

  •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做证明题时,教导孩子严谨地推导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三)发散思维

  • 避免孩子思维过于垂直,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当孩子做对一道题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学习习惯培养

(一)课堂学习

  • 认真听讲:老师的课堂讲解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孩子要集中注意力,多听、多记老师所说的内容,不要局限于某个问题的答案,像“转换思想”和“数与形的结合”等思维方法远比解决某一问题更为重要。
  • 积极提问:有些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会闷头苦干或者憋在心里。要鼓励孩子多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家长或老师知道孩子的疑惑并给予解答。

(二)课后整理

  • 梳理知识体系:数学知识内容环环相扣,孩子需要定期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数学体系知识的认知,更好地找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
  • 及时复习:按照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对比,整理复习成果到笔记上,完成从“懂”到“会”的过程。
  • 独立作业:孩子要独立完成作业,这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理解和新技能掌握的过程,也是对孩子意志毅力的考验,有助于完成从“会”到“熟”的转变。

三、学习方法运用

(一)观察法

  • 在做数学题时,孩子可以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等,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分阶段解答题目。

(二)假设法

  • 当遇到条件少、难以入手的题目时,可以假设一些简单好算的数量,或者将运动变化的问题假设为静止特殊的问题;对于条件多、头绪杂乱的题目,可以将其中几个不同的条件假设相同等,这是一种灵活的解题策略。

(三)代数法

  • 解题时,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结果。学会用代数法解题,就像掌握了解题的金钥匙一样。

四、家长辅助措施

(一)生活方式启蒙

  • 父母不要局限于课本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可以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例如在购物时让孩子计算找零,或者在建筑中让孩子认识几何形状等,与孩子互动,指认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

(二)营造学习氛围

  •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会等待孩子成长,不要强迫孩子。每个孩子的数学敏感期不同,要顺应孩子的心情和状态,充分理解孩子对数学的接受能力,避免用焦虑的情绪与孩子沟通,防止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

(三)锻炼耐心细心

  • 数学学习需要孩子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部分孩子成绩不高是因为缺乏耐心,导致知识学习不扎实。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帮助孩子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品质,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做不对题目。

五、针对薄弱环节

(一)狠抓基础

  • 数学概念众多,虽然不必一字不落地记忆,但要熟悉。对于生硬的概念,可以通过书上的例题辅助理解,做完例题后,概念往往也能理解得更透彻。把没记清楚和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记下来,利用课间多看几遍。

(二)多做练习与分析

  • 多做题有助于掌握出题者的思路和规律,但不是盲目刷题。同时要建立纠错分析本,记录做错的题并进行分析理解,当孩子纠错一道题后,可再出几道类似的题从不同角度训练孩子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六、提升学习兴趣

(一)日常提问引导

  • 经常向孩子提问数学问题,重在引导孩子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被赏识的需要,当孩子回答正确或者有进步时给予肯定,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与成就感往往关系密切。

(二)数学的日常运用

  •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例如计算家庭每月的开支、规划旅行预算等。某位数学家曾说“代数几何本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让孩子更好地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