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为啥自己就能支楞起来?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曾经有个笑话,丈夫对妻子说:“老婆,你猜我见到你,哪个器官会变大十倍?”

 

妻子回答:“少来逗我,瞳孔变大十倍,能顶个啥用?!”

 

估计这个笑话应该是不懂医学的人写的。

 

首先,人在兴奋时瞳孔会比原始尺寸扩大四倍。

 

其次,男人当遇到令他兴奋的异性时,除了瞳孔放大、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外,“丁丁”也有可能会不由自主的勃起。

 

为什么“丁丁”会出现不受控制的勃起?

 

青年男性在夜间或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时,有时会发现自己的“丁丁”非常支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叶伯”(夜勃)和“陈伯”(晨勃)。

 

正是由于“叶伯”和“陈伯”的出现,让大家知道了“丁丁”在不需要心理或身体刺激时也能自主勃起。

 

到今天,“陈伯”和“叶伯”不但成为人们用来判断男性精力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参考标准之一,而且还成为了诊断勃起功能障碍性质的重要依据。

 

那么,为什么“丁丁”能自己悄悄的勃起呢?

 

这个问题其实挺深奥的,要想一下子就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是十句八句就能说清楚的,所以先用两句话来概括:

 

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丁丁”的勃起其实是液压作用的结果。

 

二、从医学角度来说,“丁丁”的勃起是(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杰作。

 

为了便于能更加通俗易懂些,咱们还是先从“丁丁”自身的结构说起。

 

话说“丁丁”里面即没有骨头也没筋,能勃起靠的是一种叫“海绵体”的家伙。

 

这个“海绵体”里有丰富的血管,当血流大量流入时,“丁丁”就会勃起,所以说“海绵体”还不说是像汽车轮胎的里胎更形象一些。

 

 

不过,决定血流的大小自然离不开神经,所以咱们还是说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用手摸一下,我们的大脑就会收到来自“丁丁”的“问候”,说明至少在“丁丁”上有不少神经的信号接收器。

 

另外,在我们人体的腰骶部还有一组控制“丁丁”勃起的神经,而这组神经虽然在我们清醒时仅仅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可在睡眠时它却能和大脑中的副交感神经悄悄决定着“丁丁”什么时候勃起,勃起多长时间。

 

研究发现,不受控制的“陈伯”和“叶伯”这对好基友的出现,其实是我们的身体在为“丁丁”充电的过程。

 

因为“丁丁”勃起时,海绵体内氧张力气是疲软时的3到4倍;而高氧张力能促进海绵体的内皮细胞新陈代谢,所以好睡眠不但拥有好身体,更能拥有壮“丁丁”。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这个腰骶部的勃起神经有多重要了吧?如果勃起神经出了问题,比如截瘫或骨盆骨折,那么无论是清醒还是睡着时,“丁丁”都将无法自然勃起。

 

介绍完了勃起过程后,咱们再说一下,为什么有的“丁丁”非常支楞,可有的再努力也不是很支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羊尾”,现在的大名叫勃起功能障碍(简称ED)。

 

为什么“丁丁”突然变得不是很支楞?

 

其实这个问题更加复杂,所以咱们今天也只能说一些最基础的。

 

咱们还是重新从“丁丁”自身的结构讲起。

 

在“丁丁”里的“海绵体”外面,有一层非常有韧性的白膜,大家可以把这层白膜的作用简单地理解为汽车轮胎里的钢丝。

 

当血液大量流进“海绵体”内的血管后,随着血管的膨胀海绵体也会变大,不过正是由于有了白膜的存在,所以“丁丁”才不会无限扩大,同时还会变得越来越硬。

 

当硬到一定程度后,“丁丁”就达到了可以正常使用的状态。

 

如果某个人“丁丁”的动脉出现了问题,往海绵体(内胎)里充血(打气)的“力度”不够,“丁丁”自然也就勃起不坚了。这其实和人在吹气球时一样。

 

 

当人“丁丁”的静脉出了问题也一样,海绵体(内胎)里充血(打气)再多也架不住那边开了个大口子。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不成用绳子将“丁丁”从根部给扎起来,这样不就没有问题了嘛。

 

且慢,有句话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把“丁丁”扎起来后的结果,只能是血流不在流通,最后变成一个坏死的“紫茄子”。

 

当然了,咱们之前也说过,“丁丁”的勃起不只是血管的事,也离不开神经系统,接下来咱们就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话说能不能输血是血管的事,可决定什么时候输血、输多少血就是神经的“工作”了。

 

有些人由于惊吓、紧张、焦虑等情况,导致清醒状态时决定勃起功能的神经受到抑制,但睡着后这些神经还能正常发挥作用,“陈伯”和“叶伯”这对好基友也能偷偷出来溜达几圈。

 

那么,这种情况就属于心理性ED。

 

至于鉴别有没有心理性ED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一条打孔纸(其实连张的邮票最好,可惜现在不好买)用胶水粘成环状,在临睡前想办法固定在“丁丁”上。

 

第二天醒来时检查一下,如果打孔纸从中裂开了,就说明存在心理性的问题(但这种方法无法将器质性ED完全排除在外);如果打孔纸没有从中裂开,则说明一定存在器质性问题。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优懂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dongde.com/article/2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