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传统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传统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 - 1958年) - 硬件方面: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低,成本高;储存部件最初采用电子射线管,容量很小,后来外储存器使用磁鼓扩充容量;输入输出装置落后,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且使用不便。例如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属于这一时期,它体积庞大。 - 软件方面:没有系统软体,只能用机器语言和组合语言程式设计。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只有几千个字。由于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功耗大、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数值计算,代表机型有IBM650、IBM709等。 2.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 - 1964年) - 硬件方面: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这使得计算机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贮存器,采用磁碟/磁鼓作为外储存器。 - 软件方面:开始有了系统软体(监控程式),提出了作业系统概念,出现了高阶语言,如FORTRAN,ALGOL60,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大大方便了计算机的使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代表机型有IBM - 7094机、CDC7600机。 3.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 - 1971年) - 硬件方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采用半导体储存器作为主存,取代了原来的磁芯储存器,使储存器容量的存取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 软件方面:系统软体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作业系统,多使用者可以共享计算机软硬体资源;在程式设计方面上采用了结构化程式设计,为研制更加复杂的软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到几百万次基本运算。 4.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 - 今) - 硬件方面:以每片上集成几百到几千个逻辑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来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微型计算机诞生于70年代初,80年代得到了迅速推广,是这一阶段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 - 软件方面:软件技术不断发展,如数据库系统等得到广泛应用。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