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一厌学不想上学咋办

孩子高一厌学不想上学咋办

一、了解厌学原因

  1. 与孩子沟通
  2. 家长要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谈心,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上学。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知道根源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让孩子放下包袱,轻松上阵。
  3. 考虑可能的原因类型
  4. 厌学、恐学心理
    • 如果孩子是因为讨厌学习、贪玩、成绩差而产生厌学心理,家长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疏导层面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解上学的益处。例如举例像马云、马化腾等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高校毕业;阐述读书带来的好处,如在高中可以交到更多朋友,知识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等。在疏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朋友、同学、老师一起帮忙,一般都会起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5. 遭受校园暴力
    • 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和老师重视起来。校园暴力是目前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群体里比较常见的问题,而且往往都被家长和学校所轻视。当学生遭遇到校园暴力时,往往遭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建议家长和老师悉心询问受害者学生,对施暴者给予惩罚教育。
  6. 学习压力方面
    • 刚上高中,会觉得特别不适应高中快节奏紧张的学习氛围,很多知识点跨度大,难度也大了很多,有很多学生都不适应。如果孩子情绪低落不想上学,一定不要言语辱骂,要跟孩子谈心了解原因,然后再跟老师沟通,一起努力鼓励孩子。
  7. 努力与成绩提升的矛盾
    •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的厌学主要来源于日复一日的努力与成绩提高过于缓慢之间的矛盾。家长要多与学校配合,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言语上多鼓励和安慰,少指责和埋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从而让孩子能够缓解焦虑、紧张、压抑之类的负面情绪问题,更好融入学校、融入学习。

二、采取相应措施

  1. 心理层面
  2. 给予鼓励和奖励
    • 孩子是需要表扬和鼓励的。如果孩子的表现有了一些微小的进步时,家长一定要记得鼓励和表扬孩子,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想要的“奖励”方式,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多看一会电视或者多玩一会游戏都没关系。因为孩子付出了努力,表现有了进步,家长采用表扬的方式就会“强化”孩子的表现,这样以后孩子取得进步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3. 引导正确自我评价
    • 家长应引导孩子放轻松,接纳自己的问题,对自己能有一个客观、现实的评价,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无力感,找到希望和动力,进而重建信心,减轻厌学的情绪。
  4. 提升家长教育水平
    • 家长应该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专业书籍等,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缩短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帮助化解孩子厌学情绪。
  5. 避免消极评价
    • 高中的孩子看似对别人的评价无所谓,但心里仍然非常在意。作为家长,不可老是贬低、批评孩子,即使是为了能够骂醒孩子,但往往却事与愿违,使孩子厌学情绪加重。要让孩子能够学会自我暗示,摆脱消极情绪,避免厌学情况产生。
  6. 学习目标与习惯层面
  7. 建立阶段性目标
    • 要帮助孩子树立阶段性目标。有一个目标,会使得孩子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一下目前的学习现状,给孩子制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比如说,把老师本周讲过的知识学会,就是一个小的目标,只要孩子改变习惯,上课好好听讲,这个目标还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
  8. 让孩子享受学习成就感
    • 一个人如果总是失败,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慢慢的就会失去斗志,孩子学习也是一样。作为家长,应该要多多的鼓励孩子,哪怕只有一丢丢的进步也要毫不吝啬地夸他们,进步大的话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些实质性的奖励,让孩子有成就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9. 培养学习兴趣
    • 当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则不想上学的情绪会马上降低直至消失。兴趣培养主要靠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当孩子真正意识到学习对他们未来的巨大影响时,他们就能用理智来维系情感,一些行为偏差就会逐步得到矫正,从而消除厌学情绪。
  10. 课外辅导
    • 建议先找一个较好的补习机构把较差的科目补习一下,把没弄清楚的问题疏通了,才高一追上去是很容易的,再通过学校考试的分数变化,如果能在自己觉得薄弱的学科上看到明显的进步将会对学习信心有很大促进作用,接着才能找到能够胜任高中学业的感觉,进而建立良性循环,将会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
  11. 家校合作层面
  12. 多与老师沟通
    •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进入高中就可以放松,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没有及时做教育工作,孩子就变得更加散漫,上课睡觉、课后网吧、旷课逃学都是部分孩子的常见表现。要想避免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就要和校方老师保持联系,务必经常参加家长会,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绪和在校情况,同时配合校方教师的工作,共同引导他的学习成长。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