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基础学习方面
-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 由于文言文中会有生僻字,学习时可先看注释、查工具书或听老师读来正音。字音读准后,要把握好文章节奏,这有助于理解文意。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应该读悦音,是愉快的意思”,读准音并把握节奏后能准确理解字词含义。
- 理解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 要结合注释或查找资料弄懂词义、句义,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各种句式等文言知识,然后书面译出意思,以初步感知课文。如“恕”书上解释为“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 深入理解重点,品味文章
- 在理解句义、课文大意基础上,抓住重点语段理解中心、主旨。比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在理解课文意思后,思考孔子及弟子谈论的学习方法、态度及修身做人方面,哪句话印象深刻并谈谈见解。
二、阅读提升方面
- 以读为本
- 读通课文
- 对于小学生,按文言文节奏读顺课文较难,教师可先断句。如《杨氏之子》一文,教师指导断句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之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初步了解节奏、多次跟读后,学生可自主朗读、合作诵读。
- 读懂课文
-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过程,理解课文可通过读来领悟字、词、句、段、篇的意思。要注重引领研读,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路径,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文言文特质与魅力。
- 熟读成诵
- 读通、读懂文言文后,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诵”有两层含义,一是按节奏、重音和语调朗读文章,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二是脱离文本口述文章,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
- 读通课文
三、兴趣培养方面
- 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
- 小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有新鲜感,但文言文词语、句子拗口难懂,若无好方法易产生厌烦情绪。可挑选熟悉的诗词曲,先讲故事提高兴趣,再进入课堂状态,期间提些与故事相关问题让大家讨论。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古诗,让他们明白古诗、格言警句等都是文言文的一种。
- 通过改写、扩写等方式增加趣味
- 改写
- 在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可改文体、结构、人称等。例如《自相矛盾》,老师可提问楚人应怎样销售矛和盾,成功的改写是对文言深入理解的体现。
- 扩写
- 对原文在保持原意基础上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对古诗歌学习尤为重要,可弥补诗歌跳跃性的特点。
- 改写
- 编演课本剧
- 对于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可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首先要理解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现行统编版教材中很多文言文适合表演,如《自相矛盾》中的对话,表演时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的指导。
四、预习习惯培养方面
- 明确预习任务
- 文言文学习要从整体入手,预习任务包括听好文言文,即听示范(如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可正音、断句,初步了解课文语言和感情;还要听讲解,即听老师上课讲解,有助于快速准确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初步通读文言文
- 学生要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从而对文言文内容有总的认识与理解,培养朗读能力,为理解文言文奠定知识基础。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