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笔记本功能在哪里打开

微信笔记本功能在哪里打开

你可能是想问“微星笔记本功能在哪里打开”,以下是一些微星笔记本功能的打开方式:

一、快捷功能键

  1. 触摸板和屏幕开关
    • 触摸板:可以通过【FN+F1】开启或关闭触摸板。
    • 屏幕:使用【FN+F2】开启或关闭屏幕。
  2. 声音相关
    • 静音模式:按【FN+F3】进入静音模式。
    • 音量调节:【FN+F5】降低音量,【FN+F6】增高音量。
  3. 其他功能
    • 睡眠模式:按下【FN+F4】进入睡眠模式。
    • 切换显示器屏幕:【FN+F7】可用于切换显示器屏幕。
    • 功能键F1 - F12的主键被赋予了声音、麦克风、亮度等的开/关以及调节功能,例如【F1】主键为开/关系统声音(传统的帮助功能变成了次键)。
    • 亮度控制:FN键通常与亮度控制键(通常是F5和F6键)结合使用,可以调整笔记本屏幕的亮度。
    • 声音控制:FN键通常与音量控制键(通常是F10和F11键)结合使用,可以调整笔记本的音量。
    • 摄像头开关(部分机型):Fn+F6即可打开摄像头或关闭摄像头,F6键上有一个蓝色的摄像头的标志,这个就是打开摄像头的快捷键。有的机型还可能有物理开关或者通过MSICenter软件(2.0.16.0之后版本取消软件开启)开启摄像头。不同机器型号开启方法会有所不同。
  4. 无线网卡开关(如果有)
    • 对于笔记本电脑,通常有专门的无线网卡开关或固定键盘快捷键组合(如Fn键和F5键),也可以查看机身附近或者机器左右两侧的USB口附近有没有天线标志并按下它;还可以参照电脑说明书开启。如果是按Fn组合键无法打开时,以win10系统为例,还可以右键单击network,选择Properties,点击Chang来打开无线网卡。对于台式电脑不需要做额外的操作。

二、进入BIOS设置

  1. 方法一
    • 启动或重启微星笔记本电脑,当微星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出现品牌logo图像时,可以看到下面的文字提示,此时按下DLE键(delete键)就能进入微星笔记本电脑的bios进行设置。
  2. 方法二
    • 电脑开机后按F11进入MSI主板界面。进入主板BIOS界面后,可以选择选择性点击语言,设置为中文;然后点击设置功能进入;在出现的设置界面中,用键盘的上下键选择开始,按Enter键进入;此时可以在启动选项中看到多个启动序列项,1ST代表优先启动项(当前硬盘启动),选择此项后,按回车键进入;在弹出的选项中,可以选择其他启动模式,然后按Enter键;如果选择优先启动作为u盘,回到启动界面后,可以看到原来的硬盘优先启动已经设置为u盘优先启动;按键盘上的F10键保存刚才的设置,优先级启动设置完成。

三、U盘启动

  1. 准备工作
    • 准备具备启动功能的操作系统镜像文件(例如Windows10安装盘),使用USB接口将U盘插入到微星笔记本电脑上。点击制作按钮,开始制作U盘启动盘(该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请耐心等待)。
  2. 进入BIOS设置
    • 将U盘启动盘插入微星笔记本电脑后,点击开始菜单,选择"重新启动"。在微星启动画面出现时,按下相应的按键(通常是DEL或F2)进入BIOS设置界面。
  3. 调整启动顺序
    • 在BIOS设置界面中,找到"Boot"或"启动"选项,并将U盘置顶到启动优先级列表的最前面。
  4. 保存并退出
    • 保存设置并退出BIOS界面,微星笔记本将会按照新的启动顺序重新启动,这样就可以进行U盘启动,根据操作系统安装向导的指引,进行系统安装、故障排查或系统恢复等操作。

四、HDMI投影

  1. 硬件连接
    • 首先检查电脑是否有HDMI接口,接着将HDMI线的一头插入电脑的HDMI接口,另一头插入电视(或其他显示设备)的HDMI接口。
  2. 电视端设置
    • 单击电视遥控器上的菜单,然后选择HDMI1(如果是连接到HDMI1接口的话)。
  3. 电脑端设置
    • 要设置微星H610M主板默认使用HDMI输出,可以进入BIOS设置界面(开机按下DEL键或F2键进入BIOS设置),找到Advanced(高级)选项卡,然后选择Integrated Graphics Configuration(集成显卡配置);连接好之后按键盘上的Win+P键打开投影,在弹出来的四个模式选择复制,这样就可以了。另外还可以在微星主板的右下角找到音量图标,右键单击鼠标,然后在弹出的选项中单击播放设备选项,在播放设置窗口下找到数字音频,即HDMI设备。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