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去学校怎么办
一、孩子不去学校的应对方法
(一)认可感受
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小,无力反抗父母让其上学的意愿而坚持上学,但父母应认识到孩子的感受很重要。不能仅强调上学的重要性而忽视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的感受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二)共情思考
- 放下要求
- 父母可以尝试放下一定要准时去学校的要求,顺应孩子的心理感受,先帮助孩子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孩子可能因为和同学吵架了而不想去学校,此时先解决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 后续探讨
- 等孩子恢复正常上学之后,和孩子探讨此前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以及上学的纪律性问题。通过共情,理性思考,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退缩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上学问题的办法。
(三)真情陪伴
- 接纳陪伴
- 如果能够接纳孩子某一天不去学校,父母最好能够适当在家陪伴孩子。
- 积极互动
- 在陪伴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释放不良的情绪,通过一起交谈、读书、活动等方式增强父母和孩子的连结,为孩子输入积极正向的能量,使孩子获得应对困难的心理营养。陪伴时要暂时放下要求和预期。
(四)共同成长
- 理解孩子
- 当看到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要放下自己,理解孩子并给出爱。孩子不去学校可能是遇到了父母未曾经历或无法搞定的事情,父母要意识到这是双方成长的机会。
- 承担责任
- 父母要变得谦卑和真诚,勇敢地承担起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重任。
二、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去学校的应对
(一)初中孩子
- 了解原因
- 家长要和初中孩子积极沟通,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学校的原因,多次沟通以改变孩子的看法。不要回避问题,要与孩子一起面对。
- 树立正确学习观
- 初中孩子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很多时候看待学习的想法幼稚,可能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家长要做好引导者,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学习以及不学习的后果,让孩子权衡利弊,对学习产生兴趣后就会愿意去学校。
- 家校共育
-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父母最好和老师深入交流沟通,找到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家校共同努力,帮孩子解决后顾之忧,让孩子能轻松愉快地融入学校学习氛围。
- 重建学习自信心
- 家长要有耐心,多陪初中孩子聊天,打开孩子心结。以真诚、关怀、宽容、体谅的态度对孩子的处境表示理解,用自己曾经的学习经历引发孩子的同理心,使孩子道出内心想法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或挫折,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二)高中孩子
- 正确看待厌学
- 家长要正确区分孩子厌学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的。孩子在繁重课业负担下难免产生厌倦心理和消极情绪,适当宣泄这种压力能缓解厌学情绪,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关注防止不良后果。
- 心对心交流
- 有些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想去学校。家长要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动力重新投身学习。
三、根据不同原因的应对策略
(一)学习压力过大
- 家长反省
- 如果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过高期待导致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要跟孩子好好谈一谈,表达歉意,并告诉孩子学习只要尽力就好,过程重要,不用太拘泥于名次和成绩。
- 调整目标
-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孩子,学习难度提高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制定因人而异的目标,孩子达到要求时及时鼓励,提升信心,激发自学能力。
(二)对学习缺乏兴趣
- 家长以身作则
- 家长本人要对学习有兴趣,平时陪孩子看书,偶尔讨论阅读感想,旅游时多聊历史、地理和当地文化,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 营造环境
-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照顾孩子情绪。避免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兴趣迁移
- 可以尝试利用兴趣与学习之间的迁移。有特长、有兴趣的孩子会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将这种兴趣劲头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习方面。
(三)社交困扰
- 关注互动情况
- 上学包括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社交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社交情况。
- 引导解决问题
- 如果孩子是因为与同学相处不愉快等社交问题不想去学校,家长要引导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帮助孩子解决社交方面的困扰。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