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
一、分析原因
- 生理因素
- 孩子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缺锌、铅超标可能导致多动,从而上课不认真听讲。如果是多动症导致的,需要针对多动症进行治疗,如配合心理治疗干预,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识别自身行为是否恰当并选择恰当行为方式,减轻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是缺锌导致的,则要进行补锌治疗。
- 性格因素
- 有些孩子性格活泼、调皮捣蛋,也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并且让老师多关注孩子,使孩子有被重视的感觉。
- 学习相关因素
- 缺乏兴趣:如果孩子对学习内容或老师的讲课形式不感兴趣,或者对任课老师存在误解和偏见,就可能不认真听讲。例如孩子对曾经学过的内容或者觉得无用的内容,就会敷衍对待课堂。此时要发掘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初期不过高期望,及时肯定成绩并给予奖励,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 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孩子听不懂就自暴自弃,或者学过了就轻视老师讲授,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会导致不好好听讲。需要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孩子专注于课堂。
- 环境因素
- 家庭环境嘈杂影响孩子休息,可能导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孩子周围的学习环境不佳,如书桌摆放太多玩具、学习用品过于花哨(像造型奇特功能多样的铅笔盒等)、书房有幼年玩具、学习时有电视或电话声音干扰、父母进出打扰等,都会使孩子分心。
二、解决方法
- 家校沟通方面
- 与老师积极沟通:家长要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与人相处情况等。老师反映孩子不认真听讲时,家长要态度谦卑,尊敬老师,并如实回复孩子在家的情况,和老师共同探讨改进方式。例如,家长可以回复老师“谢谢老师,让您费心了,我会和孩子好好沟通,问问是什么原因。同时我也会好好教育孩子,让他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我们做家长的也会配合老师,看看孩子最近是怎么样的心态,尽快让他调整过来,感谢老师的提醒。”
- 关注孩子在校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孩子的课堂笔记来了解孩子听课是否认真,空空如也或胡写乱划基本就是走神开小差;字迹工整,画出重点、难点,同时又批注,就表示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了。
- 引导孩子方面
-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发现孩子对某学科不感兴趣时,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例如孩子喜欢画画,就可以通过与绘画有关的教学内容或者将学科知识与绘画结合起来,提高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让孩子更愿意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 端正学习态度:和孩子耐心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纠正如自暴自弃或者轻视学习内容等不良学习态度。例如用引导式的口吻问孩子“今天听语文老师说你课堂表现非常好,妈妈很开心,但是数学课老师说今天你上课有点不太认真,妈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想听你分享一下。”从孩子回答中找原因并解决,如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或者科目,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告知听讲方法: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认真听讲,如听到上课铃声之后就要安静下来,不要交头接耳,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和知识点。也可以让孩子观察班级上的好学生是怎么听课、做笔记的,对照自己的情况,学习有效的听课方法。
- 培养专注力
- 日常训练:在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下棋、钓鱼或者画画,来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如果孩子天生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可以从孩子兴趣入手进行专注力训练,如孩子喜欢书法,就让孩子学习书法等活动来训练耐心,让孩子坐得住。
- 提升抗干扰能力:让孩子参加静心训练、稳定情绪训练,增强抗外界干扰能力。例如孩子在学习时,保持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如电视声、电话声等),逐渐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进而在课堂上也能更专注听讲。
- 增强自信心:多肯定、多鼓励孩子,避免负面暗示,如不说“我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之类的话,多一些正面暗示,如“你今天比昨天更专注了”,培养孩子提高自己专心素质的自信心。
- 鼓励课堂互动:鼓励孩子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因为要回答问题,孩子必须快速回忆知识并进行分析、推断和综合,这个过程锻炼了思维能力。而且在等待被叫回答的过程中,孩子情绪会紧张起来,神经系统更兴奋,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减少开小差的情况。
- 家庭环境方面
- 营造安静环境:孩子学习的时候,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书桌上只放书本等学习用品,文具简洁,收拾好幼年玩具,避免学习时受到电视、电话声音干扰,父母也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
- 家长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家长自己做事情都不能专心,就难以要求孩子专心。所以家长也要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 多倾听孩子:当孩子说话时,不打断孩子,让孩子把话表达清楚,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建立规律作息: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规定好作业、娱乐和睡觉的时间,家长以身作则严格执行。长时间看电视、不督促孩子早睡早起会加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规律作息有助于孩子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听讲。
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